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育种专家
发布日期:2025-04-29 来源: 浏览次数:62
他扎根田野近三十载,用脚步丈量土地,先后培育出“皖垦麦”“龙科”等系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,为种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写下生动的科研注脚;从青葱岁月到知命之年,他用一颗种子改变一片土地,以一份执着守护农业粮“芯”。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、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永玖。
一片初心育出希望之种
1997年4月,王永玖作为安徽农业大学(时称“安徽农学院”)准毕业生,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前往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基地实习。彼时,一同前往的还有农学院水稻专家左震东教授。在前往实习基地的火车上,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道:“你们不管到了什么单位,一定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干,切勿好高骛远,只要坚持做下来,肯定会有收获的。”这番话,如同一粒种子,在王永玖的心中埋下了务实担当的信念。
刚走出校园的王永玖被安徽农垦广袤的标准化农田吸引。“田成方、地成块、路成网、渠相连”的现代农业图景,点燃了他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理想。实习结束后,他于7月12日,正式入职龙亢农场公司,在农科所当起了一名普通技术员。王永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坚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,虚心向他人请教,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,他逐渐掌握了小麦种植的基础知识,由于工作出色,他慢慢开始负责农场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,并开始承担安徽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任务。
然而,王永玖并不满足于此。他将目光投向了小麦育种领域。当时,安徽农垦的小麦育种工作刚起步,王永玖下决心破题。2002年,他背着行囊,奔赴阜阳、涡阳、宿州等地,收集了约200份亲本材料,开始了小麦杂交育种的试验。初期,他一边翻阅书籍,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。为了隔离花粉做小麦杂交,他自己从合肥扛回牛皮纸,找人用缝纫机制作杂交必需的袋子,然后做杂交套袋授粉。他的努力和执着,打动了时任万源农垦种子公司(皖垦种业公司的前身)负责人,并请来了马传喜等知名专家,对他和他的团队进行小麦育种技术指导和培训。
万事开头难。在育种的漫漫长路上,注定不会一帆风顺。期间,王永玖遭遇了多次失败,尤其是精心培育的品种在试验中被淘汰,让他备受打击,指导老师都语重心长地说:“育种这条路不好走,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,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啊,未来的挑战远比你想象的要多……”这些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坎上,让他思索良久。
夜深人静时,他独自坐在书桌前,思绪万千,昏黄的灯光轻柔无力地铺洒在他黝黑清瘦的脸上,远处脱粒机时不时传来沉闷的轰鸣声。他认真反思失败的原因,主要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都还不足。王永玖暗暗下定决心:必须继续充电!2006年,他毅然选择攻读安农大教授马传喜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在职研究生。当时,他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,他一边工作,一边深造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,他拿到了硕士学位,而育种工作,丝毫没有耽误。为了育种,他一头扎进小麦田里,一连几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。“逢长假,别人一家人往景区跑,老玖却一个人往地里‘泡’……”妻子说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2014年,他的“第一个孩子”皖垦麦0901成功育出。该品种抗病性强、产量高,属软质麦,在2014年的品种审定中脱颖而出,成为安徽省当年通过审定的唯一品种。此后,该品种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。2016年,他和团队又成功育出了皖麦系列品种龙科1109,该品种配合新型栽培技术,在龙亢农场实现万亩亩产超650公斤,增产超15%。接连2个品种通过审定,让他和团队成员欣喜不已,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。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,王永玖于2013年被提拔为龙亢农场总农艺师(副场级)。即便身居领导岗位,他依然坚守在小麦育种的一线,坚持育出希望之种。
一腔热血打造科研高地
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。2019年11月,王永玖被安徽农垦集团调任皖垦种业副总经理、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,王永玖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,从田坎到院所,对他来说,这又是一次新的迭代。
到新的岗位后,他迅速投身到科研工作中。从优化组织体系、组建科研团队开始,先是整合科研资源,在研究院下设小麦所、水稻所;接着在天长、明光、宿州和怀远等地建立了4个核心育种基地和多个品种测试点;为充实研究院科研力量,他通过内部选聘和公开招聘为研究院引进了多名科研人员,并组建了软质小麦、杂交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7个育种课题组。尽管院务繁忙,他仍然坚持踏田勘察,他忙碌的身影总是在研究院与育种基地之间切换。
2020年,王永玖大胆提出了“软质小麦”的研究课题,软质麦作为一种特殊小麦品种类型,因其胚乳结构疏松,可用于酿酒和饼干、糕点等食品加工,一般都是订单生产,深受种植大户喜爱。当年底,王永玖团队牵头成立了安徽皖垦软麦联合体,作为小麦品种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平台,由其团队参与制定的软质小麦相关标准和规范,包括品种标准、质量标准、栽培技术标准等,为安徽软麦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。很快,由他的团队和安农大、省农科院联合培育的皖垦软麦2号、皖垦软麦8号相继于2024年通过安徽省审定。近年来,随着以龙科1109等为代表的软麦品种的不断审定和快速推广,安徽软麦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。
2022年,他开始带领团队进军杂交水稻和玉米业务,并亲自在海南基地进行杂交玉米加代制种。2025年春节期间,正好赶上海南玉米育种材料授粉的关键时期,他让年轻的同事回家过年,一个人留在海南坚持做完玉米育种材料的授粉工作。
除夕夜没有家人陪伴,一个人吃着简单的年夜饭,他没有一句怨言,依然笑呵呵地说:“我在地里一点不觉得累,这样一天天安安静静地在地里看品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。”
就这样,他在海南基地顶着烈日一干就是一个月。
春节过后,当他回到合肥时,人瘦了一圈,皮肤晒得黝黑,同事打趣地说他黑得像个“包公”。
目前,他将海南科研基地拓展到了近80亩,皖垦玉98、皖垦玉99、皖垦玉506等玉米品种也先后通过了安徽省审定,引进的两优6176、徽两优16两个杂交水稻品种和京科831杂交玉米品种,于2024年正式经营。
为进一步搭建高水平育种平台,2022年,王永玖又牵头转战合肥育种科研创新基地建设项目,该项目总投资超6000万元,致力打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、智慧精准育种(AI+BT+IT)等六大平台,着力精准研发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。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科研水平,王永玖团队还与许为钢、胡培松等院士团队开展了合作,牵头实施了多个国家、省级重大科研项目。
一种情怀守护农业粮“芯”
“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,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”。王永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,他坚守农业“粮芯”,希望通过育好种带动农民种好粮。
王永玖在皖北地区很有名气,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“老玖专家”,拥有不少“粉丝”,怀远县徐圩乡钞湖村的种植大户褚作风就是他的“铁杆粉丝”。刚开始,褚作风种着十来亩地,虽说一心想把日子过好,可是一缺良种,二缺技术,一直没多大起色。2016年3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更是让他犯起了愁,看着刚冒头的麦苗在低温下奄奄一息,褚作风急得吃不下睡不好,这可是全家人一年的生计呀!一筹莫展之际,碰巧遇到王永玖下乡为当地种植大户送技术服务,褚作风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邀请王永玖为他的麦田“把脉问诊”。
王永玖即刻热情地来到了褚作风的地头,蹲下身子,一株株仔细查看麦苗的生长状况,细心辨别病虫害痕迹,针对麦苗受冻等问题,王永玖手把手教褚作风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,还传授了一些实用的促苗复壮技术。得到王永玖的面授机宜,褚作风按照“处方”开展田间作业。果然,原本萎靡不振的麦苗逐渐恢复生机,看着田间绿油油的一片,褚作风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,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此后,他只要遇到田间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向王永玖寻求帮助,王永玖俨然成了他种田的“田保姆”。他从最初种植10来亩地,逐渐扩大到300亩地,小麦龙科1109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30公斤,比当地其他种植户增产50公斤/亩以上,亩均增收超200元。在褚作风的示范带动下,整个钞湖村9000多亩地都种上了龙科1109,覆盖了8个村民组。如今,作为当地种植大户的褚作风打从心里感谢王永玖:“要是没有‘老玖专家’,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收入。希望他往后还要给我们提供更多好品种,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家致富!”
如今,皖垦种业每年麦稻种子产销量超1亿公斤,覆盖600万亩农田,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亿元。王永玖说:“育种人最大的幸福,就是看着稻香麦浪里沉甸甸的丰收。”
近年来,王永玖积极在怀远县、阜南县等基地布局软麦种植。他主动对接古井、五粮液等酒企,推广酿酒专用软麦订单种植,成功推广龙科1109等软麦品种。2024年,龙科1109种植面积新增13.45万亩,品牌粮售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.2元左右,带动了蚌埠、阜阳等地区软麦产业的发展和60余户大户增收。
谈起下步打算,王永玖表示,他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这一理念,坚持科技打头阵,助力种业振兴,为“千亿斤江淮粮仓”继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。
- 上一篇:开门红 | 农垦集团多点发力 发展效益稳步提升
- 下一篇:全国劳模王永玖进京接受表彰